•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国际会展 > 会展视窗
  • 变种新冠病毒肆虐下的会展业何去何从

    人类能走出疫情,但并不等于每一家企业都能走出疫情。

    行业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急的时刻,很多会展企业都在煎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办展会环境,没有疫情的地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下,要大力支持展会的举办。

    新冠疫情自2020年在全球爆发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将近有两年时间,会展业可以说是活得相当辛苦,死去活来又将面临死去的风险。

    依据2020、2021年支离破碎的展览数据并不能做出很好的预测,靠经验也很难预估,因为整个会展业服务的对象,也在经历疫情的影响,变化大且基本不可逆,要判断后面的趋势,就不得不先对新冠疫情有个清楚的认识。

    隔离和共存,到底如何选?


    经过快两年的斗争,大家发现这种聪明且恐怖的病毒几乎没法从地球彻底清除,对于疫情的处置与应对,国内国外基本是两种状态,走了不同的道路。


    图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8月10日开始,新加坡就不再追求“清零”,走上了“与新冠共存”之路。

    国外是从看中国热闹、到自己国内大爆发绝望、再到医疗系统崩溃防疫物资不足的无奈、最后活下来的人产生了抗体无所谓,疫苗都不爱打,打开国门当感冒治了,所谓群体免疫。

    国内是从武汉开始的绝望、到举国努力逐步控制下来的希望、到稳健的网格管理、再到Delta变种这一波疫情冲击的忧虑,怎么做到精准化网格阻断,隐私也先不管了,大数据已经运用到极致了,跟国外不同的是,国内还存在两种主流声音,即隔离论和共存论,我认为还都有实际意义。


    11月1日,深圳机场航站楼,部分城市飞抵深圳的旅客下飞机后需要做核酸检测(混检)。

    两种路径,孰对孰错,无法得出片面的结论,初衷都是为了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经济和秩序的迅速恢复。那么全面恢复开放的前提是什么,我想最简单的就是不死人,或者说不那么容易死人。

    这需要的是什么?

    一   主动防御,打有效的疫苗。


    目前我们国内打的科兴、中国生物之类疫苗是灭活疫苗,对于新冠的有效防范率大概是70%-80%,国外最好的mRNA有效防范率大概是90%-95%。

    mRNA疫苗将病微生物RNA在体外进行相关修饰,再传递到机体细胞内表达,使机体产生蛋白抗原,从而产生免疫能力,缺点是不稳定,易降解,工艺复杂;灭活疫苗安全、易于保存、副作用小。

    不过这两种疫苗对于新冠变种Delta、Lambda等没有什么效果,而且有效性往往只能维持半年就需要再注射加强针。

    目前还有新冠蛋白重组疫苗即将上市,比如成都有一家企业采用昆虫表达系统,世卫组织已经来考察过,有90%左右的防范率,且对于变种病毒效果好,从在猴子身上进行的实验看,注射1年后血清中的有效性几乎没有衰减,且方便运输(2-8摄氏度即可保存)。

    二  被动防御,有特效药可以吃


    目前这一块,美国的辉瑞、默沙东已经出了口服特效药,中国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正在密集研发2款全球首发的新冠治疗特效药——新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和阿联酋卫生和预防部的临床批文。


    这是社会经济快速恢复正常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价格便宜效果好,那就真的当普通感冒治疗了,完全可以与病毒共存。

    三  更有效的检测

    由于病毒会潜伏和藏匿,现在的核酸检测有效率不高,需要反复多次检测才能得到相对确切的结果,甚至潜伏一个月以上出症状的都有,检测后还需要几个小时出结果,这点对于展会来说,如果现场设置检测点,检测人做了核酸等够了时间才能进去,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个还需要各国多研究。


    四  需要身体好,特别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当然这一点因人而异无法强求。

    目前从印度的情况看,虽然他们死伤惨重无奈的进行“群体免疫”,自生自灭(世卫组织不建议使用群体免疫,目前也不认可群体免疫会成功),实际情况是付出惨痛代价后有了一定效果,2021年10月28日在新德里地区进行的第六轮新冠病毒血清抗体检测中,90%以上的受检者血清呈阳性,具有新冠抗体。


    美国11月8日放宽入境限制,允许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外国旅客乘坐国际航班或通过水陆口岸入境。照片为8日在加拿大萨里的加美边境,车辆排队准备驶入美国。(图源:网络)

    从英国、西班牙、法国、美国等来看,足球赛基本完全恢复,展览、论坛(包括G20峰会线下召开)、演唱会也有部分国家恢复。泰国在2021年11月1日重新开放了旅游,截至11月5日已有1.3万人入境(其中10人确诊)。

    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的前锋武磊在西班牙的西班牙人队踢球,去年得了新冠,后来痊愈了重返赛场,目前还是国足的锋线“第一大腿”,葡萄牙的C罗同样也是新冠痊愈者,现在依然在英超联赛曼联队大杀四方,这说明身体好也是对抗新冠病毒的最有力保障。

    回到主题,美国、欧洲、东亚几乎占据世界会展业的各1/3,作为东亚会展业老大,2020年中国会展业数据统计大概相比2019年展览面积大概降低了一半,欧美更惨一点,基本降低了70%,随之而来的是收入锐减,利润率下降(防疫成本),会展业并未全面恢复。


    11月5日,乘客在德国首都柏林的主火车站站台上候车。(图源:网络)

    IAEE的Brito先生时常与我在线沟通,他预测欧洲的会展业要在2023年才会恢复到相对正常的水平。国内的情况,我想也差不多。

    会展业将何去何从?


    目前全球都面临严重的通胀,经济压力巨大,地缘政治和局部冲突不断,如果只埋头做事不抬头看路是不怎么行的通了。

    怎么做?

    一 主动求变


    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疫情后,一切如初,不会,永远也不会了,不止国内,会展业鼻祖德国,百年老店英国,政府散养的美国等会展强国,知名会展公司英富曼、励展、汉诺威米兰、法兰克福、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等都在改变。


    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州出席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暨珠江国际贸易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比如今年10月14日第130届广交会,增设了珠江论坛,李克强总理出席并作主旨演讲。以前的广交会都是以外贸为依托,重视展览以及成交的达成,没有设置主论坛,对于专业观众的邀请相对弱一点。

    20年前的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广东外贸每个月的出口统计数据如果下挫,商务部都得去调研一下。

    发展到第130届,珠江论坛补上了广交会缺乏国家领导人出席的短板,看齐了上海的进博会,北京的服贸会、海口的消博会也采用相同设置(四大展会主题分别是出口、进口、服务贸易、消费)。


    2021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图片来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

    有条件的大型展会,设置上可有展有会,展促会,会带展。小展会,则应该向纵深发展,钻研做精。

    二  通过会展让“甲方爸爸”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首先我们得分析下,国发【2015】15号文发布后,从行当变为行业的中国会展业,发展极其迅猛,场馆可租用面积超过1000万平米,加上在建项目,超过2000万平米不是什么问题,就算是1000万平米已经位列世界第一。

    上海市展览规模和数量在全球会展城市排名中,已经做到了第一,现在新建展馆,40万平米、50万平米室内可租用面积的也都司空见惯。


    10月26日,原定于10月28-31日举办的2021第十二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台博会)发布公告延期举办。11月7日,组委会发布复展通知,展期定位11月11-14日。

    疫情反复,会展业频频按下暂停或取消键,收入没有,本金也折了进去,主办方、场馆、服务商苦苦挣扎,作为参展、参会主要的对象,也是会展业服务的农业和工业,以及部分服务业来说,他们也大多过得不太好,他们是根基,是会展业的“甲方爸爸”,纯粹搞个场地卖档口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摸索“会展业+”,不管走产业会展还是走会展产业,通过会展让“甲方爸爸”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于展会主办方,还得在一定时期内可持续举办,才是应该特别花精力去做的事情。

    三  善用新技术


    中国的IT巨头特别厉害,在我和阿里、腾讯做会展信息化的朋友交流中我发现,IT巨头做会展信息化绝对是降维打击。

    但是为什么始终感觉不好用,难以达到预期,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会展是人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的行业,信息流和资金流可以不用见面,但是人与人之间是有见面需求的,这些年经常参加一些行业活动,如果不去就觉得有遗憾,倒不是真的因为少听一场会少看一个展,而是不能见到行业的一些老师和朋友。

    11月8日,2021第四届东方美谷国际化妆品大会在上海奉贤开幕。

    另外,数字孪生和场景再现是两条路径,一个是把所有会展的元素数字化,从而可进行推测与演算,用互联网手机时代熟悉的操作习惯;一个是把线下展馆和会场拟真化,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学过经济信息与计算机、电子商务,在2002年的工作中开始做一些线上处理的工作,2010年牵头单位信息化,做过大型展会的网站和线上报名系统(管理约2万+用户),2014年叫上电信的朋友去成都当时最大的展馆安装了WIFI设备,实现了展会现场开通免费WIFI,2016年又见证了SAAS系统在会展业的快速成长,再到2020年看到了更多大型展会的独立线上系统。


    中国的技术公司能协助会展项目主办方和有关机构实时审核核酸检测报告的真伪并自动显示剩余有效时间

    结合自身的经历,平心而论只有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才是出路。

    小公司绝对不要盲目自建搞线上系统,后期的升级维护费用不是一般的大,技术的更新迭代也不是一般的快。可根据侧重不同,考虑线下部分还是线上部分作为重点,线上部分在展会宣传、报名、客商展会讯息提醒服务、展会报告等方面有先天优势,大多数情况下,线下部分应作为重点,做精做细。

    四  必要时卧倒,先生存下来


    疫情没有消停前,安全是“1”,按现行卫健委的规定,如果办展会出了疫情状况,主办的、备案的人都要负责,经济收入、社会效应都是“1”后面的“0”,会展业从业人需要有清楚的认识。

    五  虽微弱,仍然需要发出行业的声音


    今年第130届广交会为什么排除万难,缩减规模,外宾稀少依然要举办,因为再不办,就可能真的不需要线下办了,生命总会寻找出口,货物的贸易是斩不断的,变的只可能是贸易方式。所以主办方一定要看清形势,维护来之不易的客商习惯,坚持!

    咱们国家的人民币不是美元,不能随便薅全世界的羊毛,供应的东西就那么多,要控制通胀,没法给企业和国民直接派钱。


    减税,特别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对于会展业来讲,是好事,但不是解决问题根本之道。没有事儿做,就没有收入,何来税收。支持补贴的如果是硬性成本,反而更好。比如疫情期间员工社保费用减免,办展、办会、办公场地租金的补贴,按展会规模免费配发防疫品,补贴展会防疫保险……

    行业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急的时刻,很多会展企业都在煎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办展会环境,没有疫情的地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下,要大力支持展会的举办,管理部门不要额外加码,过度干预,增加办展会成本,影响展会效果。

    分享: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