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国际会展 > 会展视窗
  • 什么是会展活动的「节日化」?

    (作者:杨叶盛,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协会(澳门)理事长)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MICE行业的主力买家:他们对个性化的追求、对娱乐化的偏爱,逐渐让MICE行业的供给方开始重新审视、调整产品的策略,而「节日化」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趋势。


    那什么是「节日化」呢?


    有人认为,所谓「节日化」,它信奉「信息应该流行,事件应该是「体验」」的观点,试图通过使用通常与节日相关的元素,使其他类型的活动更加动态、更具互动,从而给人留下更难忘的印象。有人补充到「节日化,就是要创造一个能包含、满足不同个性、偏好的氛围,将所有人凝聚到一个社群(community)中来」。


    这是目前影响活动行业的最有价值的趋势之一。


    一、「节日化」要怎么做?


    「节日化」起始于两个基本的概念:「多样化」以及「个人化」。这两个概念又互相关联。


    要实现「多元化」就需要在原有的内容基础上,丰富「非正式」的部分。细分之下,这些「非正式」的部分又可分为两类:


    其一,是娱乐属性的内容。举例而言,不少试图打造节日化的团队,已经不再满足于「开幕音乐会」这一单一的模式,而是在整个活动中都邀请著名艺人及当地表演者一起加入,使娱乐化的演出能贯穿全场,以致让人几乎要忘了这是一个展会活动,而几乎要当作是一场盛大的节庆。不少研究指出,音乐对于塑造更为持久的记忆具有极为积极的作用。


    而引入「音乐」(以及游戏等等)都不过是「引入」,利用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为参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城市娱乐活动,也同样获得了不少组织者的重视:城市的休闲旅游资源,正在目的地的评估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带领参会者深入目的地,让更广泛的观众参与到原本封闭的活动中。这种共享的体验可以为活动带来新的活力和氛围,或许会引发有趣的对话和新的机会。


    其二,则是「非正式」的会谈。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的展会活动中,传统论坛以外的「工作坊」(Workshop)、等活动正日益增多。2022年9月Maritz Global的专题文章显示,短小的专题会议成了诸多商务型活动的人气活动。相比起过往正式的会议模式,这些「非正式」的活动往往更加轻松而自由,使人们可以在非正式的结构中获取更多阴性的知识。


    当然,无论是增加娱乐化,还是非娱乐化的内容,都像对一场宏大叙事开展了一次结构:从原本标准化的内容里,解放出多元化的力量,落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上,则催生出满足不同个体个性化需求的可能。参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内容组合,构建专属的「个性化旅程」。


    而这也正是「节日化」的一个目的,它让展会活动越发贴近自己的母体-「旅游」。而「节日化」也增强了那些推动人们出行的动机,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鲜明的「逃离日常」的机会,而根据著名的推拉理论,这也正是人们会选择旅行的重要推力。


    二、数字技术的推动作用


    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线上会展成了会展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相比面对面的接触,线上空间更容易产生一种疏离和隔阂。而技术,尤其是当它和「节日化」产生结合村,就为缓解这一负面效应提供了种种可能。


    比如,虚拟技术的引入,将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沉浸与真实感。而娱乐化的因素正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被融入到展会产品之中,从而实现「节日化」的效果。在这一方面,SXSW Online XR 2022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VRchat,对举办互动、电影和艺术活动的街道和场所进行虚拟化,从而创建了活动的在线版本。再结合同步开发的游戏化功能,成功将参加者拉入一场节日的狂欢之中。


    数字技术、尤其是数字传播技术,对「节日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活跃于社交媒体的「话题」、「标签」将有助于组织者在活动开始之前,就建了一个微型的社交及传播网络,帮助参加者提前建立与其他参与方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在活动之后,维系社群感。


    技术同样为记忆的分享提供了可能:云照片墙的意义,不仅仅是参与的证明,更是引发回忆、建立群体意识的媒介。更不用提参加者自己上传于社交平台的照片与视频。组织者需要做的,只是鼓励参与者在发布时带上与主题相关的那些标签,那么原本单向的发布,就会变成一场盛大的共创叙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