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新闻中心 > 经贸信息
  • 全球南方数字合作“唤醒”非洲大陆

    尽管非洲大陆自贸区已然落地,其强劲的人口增长活力有目共睹,国际社会也向非洲注入了大量的发展资金,但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特别是当下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或令非洲进一步边缘化。而数字合作可为非洲发展创造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有助推高增长速度、促进包容性发展,更有望唤醒非洲本土意识、催生自主发展意愿,从根本上降低对外部援助的依赖、打破发展瓶颈,激活全球南方发展新模式。

    数字转型推动非洲加速发展。在全球数字经济体量中,无论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角度看,非洲所占的份额微不足道。然而,随着中国对非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非洲的互联网链接日益紧密,新的力量不断喷涌而出。埃及的开罗、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南非的开普敦以及肯尼亚的内罗毕已成长为非洲数字产业的四大引擎。以游戏产业为例,虽有电力供应和网络环境的巨大短板,但非洲游戏市场仍逆势高增,2022年,非洲游戏市场的利润已达86.28亿美元。有预测称,2024年,即便是在最贫穷的撒哈拉以南地区,游戏市场的利润也有望首次突破10亿美元。

    基于此,非洲国家纷纷出台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旨在推动数字转型、实现弯道超车。例如,尼日利亚发布《数字经济政策和战略》,为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搭建了全面的框架。赞比亚推出《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重点加强数字基础设施、提高数字素养、促进创新和确保网络安全,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非洲的互联网普及率已从2018年的28%增长到2023年的45%以上,并有望在2025年突破60%。非洲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数字化转型之旅已步入加速增长阶段,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226.7亿美元扩大到2029年的457.6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5.07%。

    数字经济赋权非洲弱势群体。非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洲,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考验着非洲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而数字经济恰好提供了解决之道。青年对于数字技术的强烈好奇心驱动技术的消化、转化与孵化加速进行。例如,卢旺达的“智慧非洲计划”针对青年推出了全面的数字素养计划,通过在学校分发平板电脑和建立编码训练营,旨在到2025年让10万多名年轻人掌握数字技能,加入数字产业大军。

    数字经济降低了妇女参与经济分工、获得经济收入的门槛。受传统文化影响,非洲妇女多从事家庭劳动,职场对于妇女权益的保障不足,妇女的发展权被严重剥夺。据联合国测算,“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关于两性平等的目标需要近300年才能实现,而数字经济为妇女创造了一个可以居家办公、降低面对面接触的工作场景。经由相应技能的培训,非洲妇女可以消除进入职场的文化和结构性障碍,从而实现赋权。

    数字经济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鸿沟。非洲的城市化起步较晚,大体量的人口还居住在农村。数字技术使得公共资源对于农村人口的可及性成为可能。例如,肯尼亚利用高空气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提供互联网连接,截至目前已将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了25%,使农村居民能够获得教育和医疗保健等基本服务。

    数字产业催动非洲文化觉醒。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非洲国家实现独立,但政治上的独立并不自动生成文化风貌的自主。非洲经济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主体性的缺位。欧美虽然失去了宗主国地位,但仍主导着非洲大陆的走向。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提出“符号暴力”,专指一种非身体暴力,它意味着主导群体将特定的视角和话语系统强加于依附群体之上。美欧主导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治理议程对于非洲的发展模式仍然充斥着殖民者的凝视,在这一视角下,非洲仍是荒蛮的、未开化的法外之地。反映在文化产品上,从《血钻》到《生化危机5》,影视作品中的非洲大陆充斥着野蛮与瘟疫,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而数字经济仅仅利用智能手机就激发了大批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非洲人自觉参与到了数字文化产品的生产中来,随着非洲本土工作室推陈出新,非洲视角的文化叙事逐渐具有了全球视野。例如,非洲开发的废土游戏展现了非洲对于气候变化、工业文明以及难民治理的独特思考。同时,数字经济也为参与式治理提供了媒介,推动了非洲的政治文明。非盟通过的《非洲数字契约》强调媒体对于社会变革的监督作用,呼吁共同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整个非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福祉。尽管打破西方主导的文化霸权绝非易事,但是曾经被掠夺、被殖民的“南方”的自主性探索一旦被点燃,势必对全球发展治理产生冲击和革新。

    数字经济使得非洲更容易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来,同时年轻人的自我意识和发展意愿逐渐被数字经济唤醒。随着中非数字合作的有力推进,非洲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技术储备将持续强化,非洲大陆的民族自觉和文化建构也会生生不息,人类文明的拼图才能最终补全。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