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一场由中国技术驱动的变革正悄然铺展开来。从广袤农田的智能监测到远程医疗的精准诊断,从人工智能人才孵化到绿色能源点亮万家灯火,中国技术正以多元形态融入非洲,为这片大陆的数字化转型、粮食安全与工业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这场技术协作,不仅书写着中非合作的崭新篇章,更成为全球南南合作的典范样本。
共逐现代化之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微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非在去年提出要携手共建现代化,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支撑,都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中非之间加强技术合作,对于非洲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技术合作一直是中非发展合作十分重要的内容。宋微告诉记者,从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的技术援助。中国政府利用援助资金直接支持派遣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到非洲进行示范教学、提升技术能力等一系列的培训工作。这种方式从中国对非洲援助伊始就已启动,至今已近70年的历史。通过对非洲派遣农业及相关实用技术领域的专家,中国帮助非洲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技术与发展能力提升。宋微进一步补充道,“并且,中国承诺对非洲进行技术援助的目标是一定要让受援国掌握这项技术才能停止,当受援国没有完全掌握时,中国会应受援国的要求继续延长技术合作,也就是说中国对非技术援助项目一般是滚动执行的,部分项目已经执行了多年。”
中非技术合作正从“输血”向“造血”深化。宋微告诉记者,技术合作的另外一种方式是由中国企业推动的技术外溢过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建设,并且在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技术转移。例如,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中国企业十分注重聘用当地员工,这种边做边学的过程提升了当地青年的技术水平与就业能力。除此之外,中国企业也十分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中国企业在一些非洲国家建设学校,旨在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与发展能力。如在安哥拉建设职业培训学校,旨在帮助当地青年提升职业技术能力,对促进当地就业作出有力贡献。
非洲目前是世界上青年人口最多的大陆,帮助非洲青年提升技术能力,对于非洲的减贫和现代化发展意义非凡。
持续推进多维实践
这些年,中非在农业、医疗、人工智能、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持续深入合作,让中国技术助力非洲发展的故事愈发精彩。
在农业领域,非洲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但长期面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对此,中国积极伸出援手,通过派出专家队伍、推广“小而美”项目、数字创新等方式与当地农业深度融合,推动非洲农业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如中国援非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病虫害预测系统,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帮助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农民优化种植决策,减少损失。另外,中国向非洲派出农业专家,培训本土人才,推广节水灌溉和抗逆作物技术,助力非洲提升粮食自给能力;在“菌草技术”等“小而美”项目中,中国经验与非洲需求相结合,实现农业价值链的本地化延伸。
医疗方面,中非卫生合作已走过60多年历程。从基础的检查仪器到高端的手术器械,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非洲医疗硬件条件。并且,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开展专科建设,通过专家现场指导、远程医疗等方式,提升当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基建一直是中非合作的重点。在铁路建设中,中国的高铁技术和标准被引入非洲,不仅提升了当地的交通运输效率,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
在绿色能源领域,中非合作同样成果丰硕,近年来中国在非洲实施的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已达数百个。中国企业不仅在非洲建设太阳能电站、风力发电场,还提供清洁能源设备和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转型。
如今,人工智能成为中非合作的新亮点。2024年,中国与26个非洲国家发布《中非数字合作发展行动计划》,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合作。在中国的帮助下,非洲一些城市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交通管理,提高通行效率;在教育领域,智能教育工具帮助学生获得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点亮非洲发展新曙光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中非技术合作,推动技术转移与内化。宋微向记者总结了中非技术合作未来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将结合非洲现代化发展需要,继续与非洲进行技术合作。非洲目前正面临工业现代化转型,特别需要一些相关领域的技术人才,中国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来帮助非洲储备相关技术领域的人才。如中国将继续加大对鲁班工坊的支持力度,以本地培训的形式帮助非洲培养更多人才;另一方面,中国结合目前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来加强与非洲的合作。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与非洲联合通过建设众多实验室和数据中心,加强非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参与和分享更多这一领域的技术;此外,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将帮助非洲建设更多的技术示范中心、数据中心,通过培养数据领域的相关人才,帮助非洲抓住科技变革中带来的发展机遇。
中国技术正像一束束光,照亮非洲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